在云南的青山绿水间,一位“90后”毕业生完成了从电商学子到“土著鱼守护者”的身份转变,用青春和智慧书写着别样的创业故事。
2021年,从云南工商学院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的殷琦丰,选择回到家乡宜良县,从父亲手中接过土著鱼养殖的接力棒。这个选择,让他从课堂走向乡野。四年前,他或许未曾想过,自己的职业轨迹会与177种云南高原土著鱼的命运紧密相连。如今,他负责的公司已成为云南省规模最大的鱇浪白鱼繁育基地和唯一的鱇浪鱼原种场,2023年主营业务收入突破6000万元。

殷琦丰 2019级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 现任云南茂湾水产养殖有限责任公司主要负责人
从忐忑到坚定: 在挑战中扎根成长
刚回到家族企业时,殷琦丰面临着认知与现实的碰撞。“大学时,我擅长网站搭建、流量运营;回家后,最先做的却是半夜蹲在繁殖池边,举着手电看抗浪鱼‘跳舞’。”他坦言,“在农业领域,无常才是常态。”那些看似突发的状况——水温的微妙变化、鱼苗的异常反应,都需要现场快速决策,这种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让他一度感到无所适从。
最令他难忘的是在繁殖季的夜晚,由于水体含氧量骤降,辛苦孵化多日的鱼苗在几小时内全部死亡。“那一刻真的无比心酸,多日的努力前功尽弃。”这样的挫折让他深刻体会到农业工作的不易,也更坚定了他攻克技术难题的决心。

真正让他完成心态转变的,是在深入了解这个行业后的顿悟。“起初我也不理解父辈为何要执着于这项难以见到效益的事业。”直到他亲眼看到,当把云南特有的土著鱼带到全国各地展示时,孩子们趴在鱼缸前惊奇的表情。“他们惊叹:原来我们国家也有这么美丽的淡水鱼!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了这份事业的价值所在。”
创新守护生态:打造三产融合新模式
在殷琦丰看来,传统的土著鱼养殖模式已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凭借大学期间电子商务专业背景赋予的系统思维,他开始推动一场深刻的产业变革——将单一养殖业升级为“养殖+加工+文旅”深度融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我们不仅要养好鱼,更要让云南的土著鱼‘游’出更大价值。”殷琦丰道出了他的产业升级理念。在他的推动下,公司投资1.27亿元建成1860亩的现代化养殖基地,其中198个仿野生生态循环养殖鱼塘不仅实现了年孵化土著鱼优质种苗超2亿尾的产能,更成为展示生态养殖模式的窗口。

最具创新性的是殷琦丰团队探索出的“以水养鱼、以鱼治水”生态循环模式。他详细解释道:“通过观察鱼嘴形态,我们能准确判断其生活水层。比如鱇浪鱼是口上位,生活在水体上层;大头鲤在中层,而一些底栖鱼类则在底层。”基于这一发现,团队创新性地将不同水层的鱼种进行科学混养,让每种鱼都在其自然习性范围内发挥作用,既净化了水质,又提高了养殖效率。
这套完整的产业链条,不仅让公司获评“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生态效益。“现在基地上空常年栖息着两三千只白鹭,它们既是我们的‘合作伙伴’,帮助我们控制病虫害,也是生态环境的‘检验员’。”殷琦丰不无自豪地说。
科技赋能:为传统农业注入新活力
“科技永远是第一生产力。”殷琦丰始终坚持这一理念。公司与多家科研院所展开深度合作,组建了20余人的科研团队,致力于土著鱼的种质资源保护与研究。“我们要做的不仅是养殖,更是要让‘云鱼游回云湖’,让每个物种回到它本该在的家园。”目前团队已累计收集和保护177种土著鱼,并成功攻克了鱇浪鱼、短须裂腹鱼等关键物种的繁育技术,为土著鱼保护工作提供了坚实支撑。

在科研平台建设方面,公司建成了云南高原土著鱼研究院,搭建起专业的种质资源库,不仅推动了土著鱼保护工作的系统化、科学化发展,更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累计向抚仙湖等自然水域放流鱼苗超过300万尾,成功助力鱇浪鱼脱离濒危名录。科技创新同样带动了产品升级。公司旗下的鲜活鱇浪鱼及盐渍鱼、鱼干等8款产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产品远销全国20多个省市。这些成果充分展现了科技赋能传统农业的巨大潜力,也为土著鱼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探索出了新的路径。
责任与担当:实现企业与乡村共成长
殷琦丰深知企业与社会的关系。他积极推动“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机制,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企业与乡村共赢的发展路径。目前,公司累计流转土地1470亩,带动2000余人次就业,帮助周边村民实现“家门口”增收。

自2012年在当地扎根落户以来,公司已累计解决了446户人的就业问题,每年稳定提供约300个务工岗位。这些数字背后,是实实在在的民生改善。殷琦丰感慨地说:“从省级贫困村到绿美乡村,我们见证了这片土地的蜕变。这离不开伟大的时代和国家的政策支持,我们企业也很荣幸能在其中贡献一份力量。”

从沃土到远方: 让云鱼游向新天地
回顾在云南工商学院的求学时光,殷琦丰深感母校的培养为他奠定了坚实基础。母校的众创空间在他心中播下了创业的种子,电子商务的专业知识为他管理企业、打造品牌提供了坚实基础。云南工商学院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积极构建“教学-实践-孵化”全方位支持体系,这种育人理念让殷琦丰受益匪浅:“学校的创业教育,最重要的是激发了我们的内生动力,让我们敢于追梦。”关于未来,他的心中有一幅清晰的蓝图:五年内孵化土著鱼苗10亿尾,持续推进“科普小院+渔业基地”文旅融合项目,让云南的土著鱼“游”出更广阔的天地。

对于正在探索人生方向的学弟学妹们,这位年轻的创业者送上真挚的寄语:“每个人都要找到属于自己的赛道。重要的是保持对世界的好奇,脚踏实地做好每件事,然后静静等待属于自己的花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