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才培养目标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应该以专业教育为基础, 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基础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谓创新精神, 就是培养学生开拓进取的创新意识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所谓创业能力,就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了解创业知识, 体验创业过程,培育企业家精神, 使学生具备设立新企业和开创新事业的能力, 具备将来从事不同职业所需的知识、 技能和特质。所谓技术应用能力, 就是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市场 竞 争, 具 有 一 专 多 能 的 品 质、 终 身 学 习 的能力。
2. 教学体系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构建(理论 加 实践 加 辅助活动) 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其中(理论) 主要是向学生开设相关的创新创业课程, 传授创新创业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因为创新创业活动是以知识为基础开展的活动。在课程设置上可以把创新创业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开设,主要让学生了解创新创业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对创新创业活动有基本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围绕创新创业开设相关的选修课程, 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 掌握创业知识, 提升创业技能。(实践)主要是为学生提供模拟创业和实践创业的机会。模拟创业主要是通过创业软件和企业管理沙盘在真实情境下模拟整个创业过程以及企业的运营管理, 加强学生对于创业理论和企业管理理论的理解,体会创业过程和企业的运营管理。实践创业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 学校可以与企业共同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基地, 学生定期到企业进行各种实习活动,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 培养对创业机会的警觉性。学校可以与企业建立联合培养学生机制,为企业订单式培养和输送人才。采用这种培养方式, 学生既能在学校学习专业知识,又能到企业锻炼实践能力, 得到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学生毕业后很快就能适应企业的工作。学校可以建立创新创业科技园, 甄选具有发展前景和盈利能力的项目进驻创新创业科技园。创新创业科技园为创业团队提供政策法律咨询服务、专业技术咨询服务,提供经营场所, 提供电话、 互联网接入, 提供必要的办公条件, 鼓励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辅助活动) 主要是通过开展一些相关的创新创业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培育创业文化, 开拓学生视野。学校定期开展创业计划大赛, 通过创业计划大赛普及创业知识, 提高学生查阅资料、 团队协作以及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通过创业计划大赛选拨优秀作品,为其团队配备专业指导教师,进一步完善创业计划, 参加国家、 省、 市各级创业大赛。学校邀请专家、 学者以及企业界高层人士定期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讲座, 通过这些讲座拓展学生知识面,开阔学生视野, 加深对创新创业活动的理解。
3. 学程模式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应该构建(3加1) 的教学模式,也就是在大学 4 年的学制安排中,前 3 学年在学校进行系统学习,完成所有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以及创新创业课程的学习,第 4 学年全面开展实习、 创新、 创业、 就业实践, 在此基础上完成毕业设计或论文。(3 加 1) 教学模式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性尝试, 它体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人性化和以学生为本的思想。(3 加 1) 人才培养模式使教学内容的安排更加合理、 紧凑。传统的 4 年制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诸多不足,如课程安排松散, 学生课余时间过多; 对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 第七学期学生忙于找工作、考公务员、 考研, 无心上课,上课缺勤率高等。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避免上述弊端,使整个教学体系优化。(3 加 1)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开展实习、 创新、 创业和就业实践提供了平台。传统的 4 年制人才培养模式, 学生开展实习实践的时间和机会有限。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了长达 1 年的实习实践时间,在这一年的时间里,学生可以充分开展各种专业方面的实习, 可以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可以开展就业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体验创业和企业经营管理过程, 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3加 1)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融合。传统的学校教育更多的是以教师为主导开展的教育,学生的主动性、 积极性得不到发挥, 而且培养出的学生与社会有一定的脱节,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才能完全融入社会。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了 1 年的接触社会和了解社会的时间,在这一年的时间内他们将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 行为、 反馈等过程从社会中、 从生活中学习, 接受社会的教育,逐步学会用所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尽快融入社会、 适应社会, 减少了从学校向社会过渡的阵痛。4. 管理与运行体系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应该由管理学院或商学院牵头, 各个相关行政部门共同开展。在相关课程的开设方面,应该由管理学院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创新创业必修课程和相关的管理类、 创业类、 经济类选修课, 各院系结合自身专业特点相应开设一些创新类课程。在创业计划大赛、 学科竞赛以及相应的社团活动中,由管理学院负责组织, 提供专业指导教师, 团委等部门负责活动的宣传、 学生的管理等工作。在创新创业实验室以及科技园的管理方面, 学校负责实验室和科技园的总体建设,管理学院负责实验室和科技园的总体规划、日常管理和运行,在实验人员、 设施、 经费及教学安排等方面实行统一管理, 全校各院系学生可以共同使用。管理学院配备专业教师, 为学生提供指导、 咨询等服务。构建这样一种创新创业教育的管理运行体系是为了保证整个创新创业教育过程都有专业教师的参与和指导,创新创业教育过程能够高质量地完成。